化胡經
道書名。全稱《老子西升化胡經》或《老子化胡經》,別稱《老子化胡成佛經》或《明威化胡經》。謂老子西遊化胡成佛,以佛為道教弟子,故名。本一卷。西晉道士王浮撰。經後人陸續增廣改編為十卷。因道佛鬥爭,歷經焚燬,由此久佚。清末敦煌石窟中發現十卷本殘卷,存一、十等殘卷,為唐玄宗時寫本。現存巴黎國民圖書館和英倫博物館中。全書鋪敘老子西入天竺變身為佛,教化胡人為浮屠,佛教由此而起之事。〝老子入夷狄為浮屠〞之說,起於東漢後期(見《後漢書.襄楷傳》)。《三國志.魏志》裴注引魚豢《魏略.西戎傳》:《浮屠》所載,與中國《老子》經相出入。蓋以老子西出關,過西域之天竺教胡,浮屠屬老子弟子。別號合二十九,不能詳載,故略之如此〞。又杜摯《笳賦序》說老子入西戎作笳樂。是三國時老子教胡人之故事甚為流行。至西晉初年,〝老子化胡說〞仍很流行,如作《高士傳》的皇甫謐嘗說:〝老子出關,入天竺國,教胡王為浮屠〞。關於道佛二教正邪之爭論的材料,如東晉末竺道祖的《晉世雜錄》,劉宋時劉義慶之《幽明錄》,梁裴子野的《眾僧傳》等。記述〝老子化胡〞故事的書也不少,如葛洪之《神仙傳》,東晉孫盛的《老聃非大賢論》,《老子疑問反訊》等。然最為重要之材料應是梁僧佑《出三藏記集》卷十五《法祖法師傳》中的記載:〝有一人姓李名通,死後更蘇,云見祖法師在閻羅王處為王講《首楞嚴經》……又見祭酒王浮,一云道士基公,次被鎖械,求祖懺悔。昔祖平素之日,與浮爭正邪,浮屢屈,即意不自忍,乃作《老子化胡經》,以誣謗佛法〞。按帛遠字法祖,是晉惠帝時人。從上所引材料可以看到:西晉中期不僅有〝老子化胡之說〞,而且創造了《老子化胡經》;西晉中葉以後,佛教勢力漸盛,不再能容忍〝老子化胡〞之說法,因而與之爭辯,遂引起歷代僧伽暨道士二氏之爭執,且持是而涉訟。公元667年(唐高宗乾封二年)〝戒諭爭論敕〞,668年(總章元年)曾敕天下搜聚焚棄(見《佛祖通載》卷十五)。《新唐書.藝文志》載《議化胡經狀》一卷。注:〝萬歲通天元年(696),僧惠澄上言乞毀《老子化胡經》,敕秋官侍郎劉如璿等議狀〞。暨宋理宗御制《化胡辯》,元至元二十一年(1284)《焚燬諸路偽道藏經碑》及釋祥邁《至元辯偽錄》卷二奉旨禁斷道家偽經三十九種,而此經為之首(並見《佛祖通載》卷三十三、三十四)。唐元兩代屢遭焚棄,中證此經在歷史中紛爭之重要。該經諸史經籍志不著錄,惟私家藏書簿偶一載之。日藤原佐世撰《日本國見在書目錄》載《老子化胡經》十卷。唐釋法琳《辯正論》引《西升經》又引《化胡經》。宋張君房《雲笈七籤》卷三十九《說戒部》錄有《化胡經十二戒》。宋趙希弁《郡齋讀書後志》載為十卷。元釋念常《佛祖通載》作《老子化胡成佛經》,又引釋祥邁《辯偽錄》第五篇作《明威化胡經》。今以敦煌石室唐人手寫本證之標題與《佛祖通載》不合,校之《辯正論》、《辯偽錄》,而文字復異,可知元代所傳之本非唐人之舊;而唐人所引,校此唐卷亦枘鑿不入,足證此經傳本之複雜。本經在歷代佛道鬥爭中,成為道教徒借以抬高道教地位,貶低和排斥佛教之論據;而佛教徒則進行激烈的反擊。唐高宗、中宗時曾下詔焚燬,但仍有流傳。至元憲宗、世祖二朝,佛道之爭迭起,僧道辯論其真偽甚烈;朝廷先後四次下令禁斷道書,此經首在焚燬之列,由此亡佚。清末敦煌石室遺書中有十卷本殘卷,存一、十兩卷,為唐玄宗時寫本。卷一記西域八十一國名稱,多與唐代典籍所載相同,而不見於唐前,當出於初唐;卷十《老子化胡玄歌》則為北魏作品,可見此本非一人一時之作。現巴黎國民圖書館所藏卷一、卷十兩卷,卷一首殘缺數行;英倫博物館所藏卷一效彼本多十一行,而首行《老子化胡經.序》下撰人姓處,尚存一魏字。民國羅振玉等輯《敦煌石室遺書》收錄《老子化胡經殘》二卷(存卷一、卷十)考一卷、補考校勘記一卷、軼文一卷。1937年成都二仙庵王伏陽依巴黎國民圖書館所藏影印本重刻並志序,後附陳跡所撰考證一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