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易 tai yi

  指宇宙運化過程中“未見氣”的階段或狀態,實即宇宙的原始混沌狀態。《易緯·乾鑿度》:“夫有形者,生於無形,故有太易者,未見氣也。”《列子·天瑞》:“有太易,有大初,有太始。有太素。太易者,未見氣也。”後世道教承襲了前人有關“太易”的觀念,用以指稱宇宙運化過程中最早的階段——“未見氣”階段。《道法會元》卷六七:“一氣未萌之始,是為太易。太易者,陰陽未變,恢漠太虛,無光無象,無形無名,寂兮寥兮,是曰太易。太易神之始而未見氣者也。”《文昌大洞仙經》:“九皇上真氣,其文壬子,生天一之水為太易,元氣未顯之明”。

  1:宇宙形成過程中〝未見氣之前〞的階段。即指原始混沌狀態。與《易傳》中的〝太極〞、《老子》中的〝渾成〞含義相近。《列子.天瑞》:〝有太易,有太初,有太始,有太素。太易者,未見氣也;太初者,氣之始也;太始者,形之始也;太素者,質之始也〞。《太上老君太素經》:〝太易者,大曉易無有先之者,謂皓皓白氣也〞。《易.乾鑿度》:〝夫有形者,生於無形,故有太易者,未見氣也〞。《帝王世紀》:〝天地未分謂之太易〞。參見〝太初〞、〝太素〞條。

  2:符籙法術解釋為萬法之本。《道法會元》卷六十七唐張善淵《萬法通論》:〝夫混沌道之體也,太極道之用也,二者之妙虛無自然也。混沌之先,未有天地,先有是道,亦強名也。一氣未萌之始,是為太易。太易者,陰陽未變。恢漠太虛,無光無象,無形無名,寂兮寥兮,是曰太易。太易神之始而未見氣者也,及其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一氣磅,是為太初〞。《至遊子.陰符篇》:〝太易者,玄元杳冥,妙於無名者也〞。

  3:指尚未形成生命之先叫太易。《乾元子三始論》:〝天地者,起於太易。太易者,不可見也,從地而生,故曰陽。在下也,質形未辨,玄黃雜居,故曰龍德,而隱者也。謂氣從下而生,故動於地之下,則應天之上,乃從無而生,其生其有,且天地之受精乎。天者,發作動用而歸於乾天。氣上騰為雲、為氣。受乎地者,發作動用而發於坤地,氣下降為霧為露。守之者,則大業盛昌。無極一動而為陽,以生玄氣,屬水,故曰太易,生玄光。靜而為陽,生元氣屬火,故曰元命,生太初。靜極復動,為陽始生氣屬木,故曰太始。三氣周玄元始,生氣周備,氣形質具,未始相離,謂之太素。初三氣為天地之根,萬物各極其位,謂之太極〞。《文昌大洞仙經》:〝九皇上真氣,其文壬子,生天一之水為太易。元氣未顯之明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