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初 tai chu
道家首先提出此概念,用以指稱天地未分前的元氣,亦即元氣的初始狀態。《列子·天端》:“太初者,氣之始也。”道教繼承了道家的思想,仍視“太初”為元氣之始。《太上老君太素經》:“太易者,大曉易無有先之者,謂皓皓白氣也,乃有太初。”《帝王世紀》:“元氣始萌、謂之太初。”《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妙經注解》:“太易變而為太初,太初者,氣之始也。先天元氣始見、微芒太初。”
1:天地未分前的元氣。與〝太一〞、〝太極〞的含義相近。《莊子.列禦寇》:〝迷惑於宇宙形累,不知太初〞。《列子.天瑞》:〝太初者,氣之始也〞。後也指太古時期為太初。參見〝太極〞、〝太素〞條。
2:道家指〝道〞的本源。《莊子.知北遊》:〝外不觀乎宇宙,內不知乎太初〞。唐成玄英疏:〝太初,道本也〞。
3:元氣之始。《易乾鑿度》:〝太初者,氣之始也〞。《帝王世紀》:〝元氣始萌,謂之太初〞。《廣雅》:〝太初氣之始也,清濁未分〞。《莊子》:〝太初有無,無有無名。一之所起,有一而未形,物得以生謂之德〞。王阜《老子聖母碑》:〝老子者。道也,乃生於無形之先,起於太初之前,行於太素之元,浮 遊六虛,出入幽冥,觀混合之未別,窺清濁之未分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