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仙 tian xian
亦稱“飛仙”。道教指居於天府、能舉形飛升的神仙。《天仙品》:“飛行雲中,神化輕舉,以為天仙,亦雲飛仙。”《抱樸子·論仙》分仙為三等,《仙術秘庫》分仙為五等,二者均把天仙列為第一等。《塘城集仙錄》將“升天之仙”列為九品:第一上仙,第二次仙,第三太上真人,第四飛天真人,第五靈仙,第六真人,第七靈人,第八飛仙,第九仙人。又後世一般指仙女,據《漢武帝內傳》載:王母乘紫雲之輦,駕九色斑龍,另有五十天仙,側近鸞輿。此處“天仙”即仙女,後遂以此指稱居於天上、美麗超凡之仙女。
稱謂語。1:泛指各種功行至於物佳境界之人。《全唐文》卷九百二十五唐吳筠《元綱論後序》:〝天仙也者,功感上天,詔授賜命,乃遂輕舉而為仙人也〞。《紫陽真人悟真篇注疏》:〝天仙者,厭居三島而傳道人間,道上有功,人間有行,功行滿足,受天書以返洞天,升於八十一陽天,又升於三清靈元自然之界〞。《悟真篇三注》:神形俱妙,與道合真,步日月無影,入金石無礙,變化無窮,隱顯莫測,或老或少,至聖至神。鬼神莫能知,蓍龜不能測者,天仙也〞。《文昌大洞仙經》:〝天仙者,修煉內外金丹,功行圓滿,飛行三十六天,遍觀天宮妙境,快樂自在。如鍾呂真人是也〞。
2:內丹名詞。五等仙之最上乘者。《仙佛合宗語錄》:神仙在火足神全氣大定時,而出陽神,則為神通變化。煉其能變化之神而還虛合道則曰天仙。天仙者,體同天之清虛,德同天之空洞無極〞。意同天心,不局命於東天西天,超越於三十三天三界之外,與天地齊,其悠久不可以年劫計。《鍾呂傳道集》:〝天仙厭居塵境,用功不已,而得超脫。若以厭居洞天,效職以為仙官,下曰水官,中曰地官,上曰天官,於天地有大功,於今古有大行,官官升遷,歷任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陽天,歷任八十一陽天而返三清虛無自然之界〞。《穀神篇》:〝潛蘊造化樞機,天道歸之若抱大患,玄科禁戒,復以言動。為忘而務,廣修仁德,暗積功行,坐持氣足神完。起清輕 和之體,以返洞天後,可證天仙〞。
3:稱飛昇天上的神仙。《抱樸子.論仙》:按《仙經》雲:〝上士舉形昇虛,謂之天仙﹔中士遊於名山,謂之地仙﹔下士先死後蛻,謂之屍解仙〞。《漢武帝內傳》:〝唯見王母乘紫雲之輦,駕九色斑龍,別有五十天仙,側近鸞輿〞。參閱《無上秘要》卷八十八《天仙品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