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清派 shang qing pai

  宗派。又稱上清經籙派,該派重視道教經籙授受,魏晉以來蔚為道教大宗。該派奉上清經籙為主,故名。以江蘇茅山為中心,兼奉三茅真君,故又名茅山派。《雲笈七籤》卷四言,上清經序出自上清真境,乃是〝玄古之道,自然之章〞,由江東諸士族奉道世家建立,主要代表人物有魏華存、楊羲、許謐、陸修靜、陶弘景等。晉成帝時,天師道祭酒魏華存得受於清虛真人王褒,修煉成道,為上清派第一代宗師。《真誥》又謂﹕晉哀帝興寧二年(364),魏將上清經降授與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楊羲,作隸字寫出,傳護軍長吏許謐,上清經方流布於世。自後上清派高道輩出,脈絡分明,歷為諸朝所重。第七代宗師陸修靜整飭天師道,匯集道教經籍,總括於三洞。第九代宗師陶弘景,總結改革了葛洪金丹道,上清經籙及陸修南天師道之議論,纂著甚豐,為上清茅山宗的實際開創者。至唐時有司馬承禎、號筠,以文才名重天下,為文士交好。上清經的傳授,唐李渤《真繫傳》載﹕楊羲傳許謐、許翽,翽傳其子許黃民,黃民傳馬朗及其弟馬罕,後輾轉傳給陸修靜,陸總括三洞,又以上清經傳孫遊嶽,孫傳陶弘景、陶搜集遺經,作《真誥》,對上清經的源流作了說明。該派主要經典有《上清大洞真經》、《黃庭經》等,重存思及固精存神養氣。謂人身各部位皆有神主宰,與天地諸神相通,存思自身之神,配以吟詠寶章,祝咒及叩齒、嚥津、服氣,按摩導引,佩籙服符,服餌等方術,可療病延年,修煉不懈,能登真成道。五代道士孫夷中纂《三洞修道儀》,凡列正一至上清大洞諸品道籙七等。上清派在道教諸派中最為繁富,經戒、科儀、符籙、齋醮、煉養、金丹、醫藥等無所不備,對道教發展貢獻甚大。元以後,三山符籙合歸龍虎山,為正一道主要道派。

 

  尊奉上清經系的道派。上清派創始人是東晉天師道士楊羲、許謐、許翔。晉哀帝興寧二年(364),楊羲扶乩降筆,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嶽魏夫人降授《上清真經》31卷,命楊羲用隸書寫出,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翔,二許又傳寫上清經,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。東晉末,王靈期至許黃民(許翔之子)處求上清經後,又增刪潤色,造作上清經法至五十餘篇。江東道士慕上清經法豐博,爭相傳抄,故在江東地區形成傳授修習上清經法的上清派。上清派以晉代女道士魏華存(南嶽魏夫人)為第—代宗師,楊羲為第二代宗師。楊羲以下依經法傳授次序,第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師是許穆、許翔、馬朗、馬罕、陸修靜、孫游岳、陶弘景。陶弘景齊梁時居茅山傳上清經法,開創了茅山宗,上清派遂為茅山宗所承襲。上清派以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君為最高神靈。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。認為通過存思,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,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炁混融,即可長生不死,飛登上清。上清派的存思、服氣、咽津、念咒、佩符等修持方法,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。陸修靜《三洞經書目錄》著錄上清經186卷,有127卷流播於世,其代表性經典是《上清大洞真經》和《黃庭經》。上清派宗師出身江東士族,共造作和傳播的上清經,使道教理論更趨成熟。上清派是東晉南朝江東地區最有影響的道派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