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焦 san jiao

  據清粘本盛傳《道養初乘忠書》卷一:“下焦有脂膜,如掌大,正與膀胱相應,後對大中極,有二白脈自中而出,由夾脊而上貫於腦;中焦在中脘,內應脾;上焦在膻中,內應心氣,分佈人身。方其湛寂,欲念不興,精氣散于三焦,榮華百脈。乃欲想一起,欲火熾然,翁捉三焦,精氣流溢,並從命門輸瀉而去,其可畏哉?

  中醫名詞。以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為六腑。三焦指食道、胃、腸等部分及其生理機能。上焦出於胃上口,並咽以上,貫隔而部胸中;中焦出上焦之後,並分亦胃中;下焦別回腸,注於膀胱而滲入焉。《難經•榮衛三焦三十一難》:〝三焦者,水穀之道路,氣之所終始也。上焦者,在心下下膈,在胃上口,主內而不出……中焦者,在胃中脘,不上不下,主腐熱水穀……下焦者,當膀胱上口,主分別清濁,主出而不內以傳導也〞。《素問》:〝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〞。《黃庭內景經》:〝上合三焦下玉漿〞。原注:〝三焦者氣 也,上焦在胃口上,治在膻中;中焦在胃管,治在臍旁;下焦在臍下,膀胱上口,亦治在臍,實乃真元一氣也〞。又號玉海水道,也稱中清腑。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六十一《三焦脈論第六》:〝論曰:夫三焦者,一名三關也。上焦名三官反射,中焦名霍亂,下焦名走哺,合而為一,有名無形。主五臟六腑,往還神道,周身貫體,可聞不可見。和利精氣,決通水道,息氣腸胃之間,不可不知也。三焦名中清之腑,別號玉海水道,出屬膀胱,合者雖合而不同,上中下三焦同號為孤腑,而榮出中焦,衛出上焦。榮者,絡脈之氣道也;衛者,經脈之氣道也。其三焦形相,厚薄大小,並同膀胱之形云〞。《修真十書•雜著捷徑》:〝心以上至泥丸為上焦;心以下至臍為中焦;臍至湧泉為下焦〞。《抱扑子內篇•雜應》:〝能引三焦之升景〞。從部位而言,上焦一般是指胸膈以上部位,包括心、臟在內;中焦指膈下,臍部以上部位,包括肝、脾等臟腑;下焦指臍以下部位,包括腎、膀胱、小腸、大腸等。三焦有主持諸氣,總司人體氣化之作用,為通行元氣和水運行的道路。元氣發源於腎,但必須借三焦的通道,才能敷布周身,以激發、推動各個臟腑組織的功能機能。分別而言,上焦主宣發敷布,即通過心肺的輸布作用,將飲食物的水榖精氣布散於周身,以潤養肌膚、筋骨,通調腠理;中焦主腐熟水穀,是指脾胃、消化飲食,吸收精華,蒸化津液,使營養物質化生血液;下焦主分別清濁,即腎與膀胱的泌尿作用,同時也包括腸道的排洩作用。這些功能實際上就是人體內臟腑氣化功能的綜合。故道教煉養者特別注重三焦,如《淵源道妙洞真繼篇》卷上引《三焦統論》:〝三焦者,有名無形,主持諸氣以象三才之用,故呼吸升降,水谷往來,皆待此以通達。是以上焦在心下,主內而不出;中焦在胃脘,主腐熟水谷;下焦在臍下,主分別清濁,出而不內〞。三焦之焦,有〝熱〞的含義,這種熱來源於命門之火,是通過氣化的作用來體現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