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idth="192">

 

 

index.gif (3505 bytes)
正統道藏電子文字資料庫
洞真部本文類(CH0101)

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

經名:元始說先天道德經注解。宋李嘉謀註。五卷。《元始說先天道德經》與老子《道德經》實為二書。仿老子《道德經》,分《妙》、《元》、《神》、《真》、《道》五篇。李氏註解,逐章逐節,順文衍義。底本出處:《正統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

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卷之一

 妙篇章 一千言

 章 二百二十言

真妙妙也,真元元也,真神神也,真真真也,真道道也。道與德,德與物,萬物得矣

  此五名非一非五,真者元始不雜,不假外物,唯吾一真,在妙為真妙,在元為真元,在神為真神,在真為真真,在道為真道。然此五者,欲求其名,有不可得。譬如眼根不自見眼,故曰:真妙妙也,真元元也,真神神也,真真真也,真道道也。故真妙不知其妙,真元不知真元,真神不知其神,真真不知其真,真道不知其道。使其自知,則不一矣。道不一,散而為德。萬物各得一,德以生。故曰:萬物得矣。

物得道生,道失物死,得失相生,道同出入。

  萬物莫不稟道之一以生,及其所稟者,離則死。雖名為生,乃稟道之散至,所謂道則未嘗生,未嘗死也。由物不能得道之全,故為生死所囿。然依道不滅,故生生死死,得失相生,與道同為出入

道不可同德。德不可同,失不可同。故其得有得,謂之同。有得有失。

  道者本性不雜,譬如虛空不和諸物。故曰:道不可同德者。有柔有剛,有仁有義,事異名殊,譬如萬物,各自有體。故日:德不可同。所受虛假,暫受還失,譬如旅亭,暫止便去。故曰:失不可同。所謂同者,我既得此,彼亦得此,各得其得,然後為同。同雖近道,然以得求道,可以得則可以失,有得有失,去道愈遠。

失德歸道,道歛致一。一致入真,體真應變。真入至神,神至神,神入元,元至元,元入妙。湛兮似或存、非象非聲,獨立於元始,元始之妙。

  德者性之散涉於事而不固,故德有失而道無失。若失德即歸道,無別有道。道在生死得失之間,未嘗不一,若逐生死之變,順得失之名,則散而為德。若知出於道,歛致歸一,即德即道,道與德一。一致入真,體真應變。萬變不失吾真,是之謂神。神之致謂之元,元之至謂之妙。入元入妙,其實無得,復歸本然。非象非聲,湛兮似或存,獨立於元始元妙者,本有之性,非從外得。

元始以真妙觀,元始以真妙聽。妙觀見非象之象,妙聽聞無聲之聲。大象無形,無逃吾妙觀。太音希聲,無逃吾妙聽。吾以妙為無極無上。

  妙觀無色,妙聽無聲,色聲外塵,不能隔越。六受用根,圓融涉入,故見無象之象,而非目聞,無聲之聲,而非耳塵, 銷覺圓,妙觀出於天地之外,妙聽出於音聲之表,故無所不見,無所不聞,是謂無極無上。

吾故無極無上真妙。真妙真元,真元不可元。真妙真神,真神不可神。真妙真真,真真不可真。真妙真道,真道不可道。真妙極矣。

  此言體妙者,與元真神道者不同,既得真妙,則元為妙元真元不可元,神為妙神真神不可神,真為妙真真真不可真,道為妙道真道不可道。由元始而下,雖共此五名,而所得妙力,各有差殊,唯以妙極為至。故曰:真妙極矣。

  第二章 一百四十六言

真妙太上,太上真妙。

  道極不可名,寄之曰真妙。尊極不可名,寄之曰太上。妙極而上,故曰真妙。太上上極而妙,故曰太上真妙。

妙生元,元生神,神生真,真生道,道生德,德生徼,徼生妙,妙生無,無生有,有則有,無則無,有無相生,陰陽相推,太化變易。

  妙之降曰元,元之降曰神,神之降曰真,真之降曰道,道之降曰德,德之降曰徼。徼者小道也。眾人自道降為德,德降為徼,徼入於有,一入於有,與道益離。真人自徼返入於妙, 自妙入無,自無出有,欲建立則以無為有,欲寂靜則以有為無。欲有則生,天地不為多,欲無則返,太虛不為少。以有以無,出陽入陰,相生相推,如太化之變易。

妙無體也。有有無無,無無有有,吾居徼妙之常。

  真人以妙無為體,以妙有為用。湛然常住,無之體也。應變不窮,有之用也。有有之用生於無無之體,無無之體出為有有之用。以有為徼,以無為妙,故曰吾居徼妙之常。老子曰:常無欲以觀其妙,常有欲以觀其徼。此兩者同。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。世人體無則不能有,體有則不能無,觀妙則不能徼,觀徼則不能妙,是皆囿於形器,不能出入於有無之間。真人以妙無為體,出而有,雖小道不為,不足入而無,雖體妙不為有餘,蓋以有無徼妙為常。如此則徼即妙,妙即徼,有即無,無即有。故曰: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。

徼妙之常曰道。道之常曰真。真之常曰神。神之常曰元。元之常曰妙。妙之常曰吾。居無極矣。

  元妙之妙,不變不異,故曰常。徼者有也,妙者無也,有亦無,無亦有,乃為徼妙之常。徼妙之常,然後為道。道之常曰真。真之常曰神。神之常曰元。元之常曰妙。妙之常曰吾。所以自居常者,無始無終之謂也。

不可視,不可聽,不可搏,不可有,不可無,不可元,不可神,不可真,不可道,入乎無上,同乎無極,是為真妙矣。

  世人以物求道者,欲其可視、可聽、可搏、可有、可無。以理求道者,欲其可元、可神、可真、可道。使道而可以視、聽、有、無求之,則道為物矣。使道而可以元、真、神、道名之,則道為理矣。真人外不役物,內不著理,故非視而見,非聽而聞,非搏而堅,非有而在,非無而居,非元而元,非神而神,非真而真,非道而道,入乎無上,同乎無極,皆不可名,故曰真妙。

  第三章 一百六言

 真妙非聲非象,實非聲象,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。

  妙非形色聲聽,由人不能,於元始之初,體元入妙,吸集塵象,收攬成根。耳目鼻舌,及與身意分一精明,內意紛紜,外根互運,堅溫暖動驅役,四大六根。四大更接,外塵轉迷,本始若能,了形相空,格去外塵,使色香味觸各不綠根。見色如與盲等,嗅香如與風等,嘗味如與蠟等,見觸如與空等,外塵既銷,則六受用根,頓然清淨,淨極妙敷,非象非聲,見聞覺知出於根外,故極其上至大而不皦,極其下至微而不昧。

恍兮惚兮,杳杳冥冥,真妙妙真,視不見,聽不聞。

  物物自有元始,不可見,不可聞。恍惚杳冥,而非無也。故道書云:視不可見,聽不可聞,離種種邊,名為妙道。所謂道者,若從外入,即物非道。人所以不能知道者,蓋貪色逐聲,為物所轉使。吾元始之妙,所謂不可見,不可聞者,迷為可見,可聞,轉離本始。

元始於太妙,寂兮寥兮,繩繩兮,湛然不可名。

  凡可以名,皆屬名數,是二非一。唯不可名,然後為道。且道之近體,莫過於無,莫過於空,然無即與有對,空即與實對,皆墮名數,是二非一。唯不可名,然後為一。所謂一者,是無非無,是有非有,是空非空,是實非實,以至離無,離有,離空,離實,即無,即有,即空,即實,是離,非離,是即,非即,及其至也。即離俱非,名不可得,方為妙道。寂寥者,無也。繩繩者,永也。既無矣,繩繩然而不可無,雖不可無,然寂寥兮不可有,是謂無名。

元妙,神妙,真妙,道妙,天地虛妙,陰陽同妙,日月合妙,五行含妙,八卦雜妙,萬物盡妙。

  物非道不成,真非道不立。故元得妙而元,神得妙風神,真得妙而真,道得妙而道。此所謂真非道不立。天地得妙而成,陰陽得妙而分,日月得妙而明,五行得妙而相剋相生,八卦得妙而相推相盪,萬物雜妙而以死以生,故曰物非道不成。

至虛至靜,吾曰虛靜。妙始非妙,不可得矣。妙體吾元始。

  至虛極守靜。萬虛之極,於有無不虛。靜之極,於動無不靜。若吾曰虛靜,即有虛靜之心。通有則不得虛,遇動即不得靜。妙始非妙,妙不可得,惟體吾元始。知有無不虛,知動無不靜,是謂元始之道。

  第四章 六十四言

孰以元元,孰以神神,孰以真真,孰以道道,孰以名名。吾強曰:妙入吾妙矣。

  知元守元,元始不元。知神守神,神始不神。知真守真,真始不真。知道守道,道始不道。知知守知,即為住著。知知無知,然後六通。四闢在元,非元在神,非神在真,非真在道。非道有名,非名強名,曰:妙若徼若,妙入吾妙矣。

然後合為元,散為神,致一為真,萬變為道。升清降濁,布列精魂,變化之道,窮象極形,復歸乎妙。

  元始以妙為體,故元乃妙之合,神乃妙之散,真乃妙之一,道乃妙之變。下至於分陰分陽,降濁升清,布列精魂,萬物以成,皆由妙出。始出於妙,極其變化,草木昆蟲,水火土木,窮象極形,皆吾妙也。物自順以生,道自返而成。人能自象形而返之,皆能至妙。

  第五章 九十八言

吾始乎妙,萬靈不神,萬法不名,萬境不生。非不神,妙靈無照。非不名,妙法無因。非不生,妙境無緣。妙妙無對,是謂獨立。

  妙神無靈何以故,神無方故。妙法無名何以故,法無法故。妙境無有何以故,無所緣故。元始之妙,湛寂自照,無照照者,無法無名,離諸起滅,因相不生,因既不生,緣無所偶,故諸塵象無得而成,純以妙明,妙妙無對,是謂獨立。

不子不孫,同乎無獨。出入綿綿,同乎無門。萬物歸元,不見其元宰。

  非子非孫,其傳無盡,故無獨。出入綿綿,不知其際,故無門。雖主萬物,萬物歸焉,而莫見其所以主之者。

吾始於妙,寂兮,寥兮,繩繩兮,湛然兮,廓然兮,吾不知其生。故曰:長生之道。

  有生則有滅,唯無生然後為長生。元始之妙,非由生而生,故吾不知其生。但見寂寥兮,其靜也。繩繩兮,其長也。湛然兮,其存也。廓然兮,其廣也。故命之曰:長生之道。

  第六章 一百六十言

自然非妙,妙非自然,吾元始於妙。其上不皦,恍兮惚,其下不昧,惚兮恍,恍惚混蒙,上下同妙,妙恍妙惚,非象非物。

  自然者可以名道,而道非自然,何以故。自然有定體,而道無定體,若以道為自然,則道不當降而生物。以物為自然,則物不當變而成道。故曰:自然非妙,妙非自然。元始之妙,居於有無之間。恍者明也有也,惚者滅也無也。至妙之極其大不見其皦,既出而有,又寂而無,故曰恍兮惚。極其小不見其昧,既居其無,又出而有,故曰惚兮恍。恍惚混蒙,出入於有無之間,與上下皆同於妙,故曰妙恍妙惚,非象非物。

吾始元元,妙惚妙恍,非物非象。吾始神神,杳杳冥冥,非妙非形。吾始真真,冥冥杳杳,非形非妙。吾始道道,精中有真,自然之道

  元、神、真,三者,是妙之分,未盡妙體,然皆非物非象,在恍惚杳冥之間。至於道則始有精,始有真,非杳非冥,非恍非惚,然猶未離自然也。自道而降,精散而為形,真降而為物,物生而道之自然又喪矣。

道法自然,自然真道,真者自然之號,不知其自然。

  自然為真,真者自然之道。故曰道法自然。所謂道之自然,與物之自然,名同義異。世所謂自然者,乃不變之稱,方其迷亂無智,執物之有,以為自然,未能甄明自然本體,則其自然深可障道,聖人闢之。此首章所以言自然非妙,妙非自然,蓋此意也。所謂道之自然,道降而為物,其自不變此道之自然者也。世所謂自然,皆物之自,如鵠白烏玄世,既無知以玄白為烏鵠之自,不知鵠之所以白,烏之所以玄。又有使之然者,亦非自也。由世以非自為自,非然為然,故聖人諱之。雖然聖人達道之權,知自然性,至於論道,尚謂吾不知其自然,蓋謂有知之之心,則是使之自然,非自然矣。而況欲以世之情解妄想卜度者哉。

真法神,神法元、元法妙。妙無法,故妙為萬法之宗。無法法,無元元,無神神,無真真,無道道,無無無,無有有。吾之至妙,入元始之妙。

  苟有所法,則有所未至,故真不免法神,神不免法元,元不免法妙。至妙而後無法。惟其無法,故為萬物之宗。如是則無法,無元,無神,無真,無道,無無,無有。惟體妙者能之。

  第七章 一百二十言

至妙無間,無始,無極,無盡,無際,無央。無間無無間,無始無無始,無極無無極,無盡無無盡,無際無無際,無央無無央。

  無間不見其斷也。無始不見其先也。無極不見其上也。無盡不見其終也。無際不見其邊也。無央不見其廣也。雖無間斷續,不足以名道,故亦無無間。雖無始先後,不足以名道,故亦無無始。雖無極上下,不足以名道,故亦無無極。雖無盡始終,不足以名道,故亦無無盡。雖無際邊中,不足以名道,故亦無無際。雖無央廣狹,不足以名道,故亦無無央。殫世之言語,不足以名道,故大道無名。

吾始無央,有無一體。吾始無際,混合太微。天地六合,巨細一妙。妙遊巨細,孰觀其體。

  所謂無央者,不獨空空無際也,必有無同體,虛實共貫,然後為無央。所謂無際者,不獨極其廣大也,必混合太微,巨細如一,然後為無際。如是則大而天地,廣而六合,巨而虛空,細而微塵,皆為一妙。故妙遊出入天地,偃息微塵,周行虛空,舉持六合,孰知其體,孰窮其妙。

吾曰無形,無聲,無名。吾始妙,中妙,三無之妙。吾元始至道,是謂極樂。妙遊含容之器,與天地萬物為終,然極而不盡。

  以不形形故無形,以不聲聲故無聲,以不名名故無名。妙無次第而入,妙有次第,故有始妙,有中妙,妙之極為三無之妙。是為元始至道極樂。妙遊無所不包,無所不含,與天地萬物為終。而妙無終,故曰極而不盡。

  第八章 四十四言

妙與天地萬物為終,盡吾無終。妙與天地萬物為元,始吾無始。德遊其中,天地萬物不可觀焉。德遊至妙,與物還矣。

  妙與物為終,而妙無終。妙與物為始,而妙無始。妙遊於物中,物不得而知焉。故曰:德遊者以物而言也。真人體妙而遊於物,則為妙遊。物得妙而妙在物中,為德遊。物有壤而妙無壤,故曰與物還矣。

  第九章 四十二言

 妙遊無礙,元遊無知,神遊無方,真遊無變,道遊無體,德遊無名,物遊無間。是謂與物同遊,出生入死之道盡矣。

  妙、元、神、真、道,此五者,道之名。而有遊於此五者,方名為道。道者,吾之本真,謂之元始之始。遊於妙為無礙,遊於元為無知,遊於神為無方,遊於真為無變,遊於道為無體。又降而遊於德,不可以德名。細而遊於物,不可以物間。精而與妙同遊,不可得而見。粗而與物同遊,不可得而隱。此至人所以出生入死,而以生死為旦暮之常者此也。

 

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卷之一竟

 

 

製作單位 道教學術資訊網站
製作 洪百堅
資料來源 正統道藏

志工人員

王玉琤 羅建英

文字校正

潘秀玫

讚助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