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dex.gif (3505 bytes)

蓬萊仙韻頌太平

海峽兩岸道教音樂會

(中國道教協會授權發表)

節目簡介

一、祈太平 

此節目選自道教的上表儀。上表儀是道教齋醮中的一種重要儀式。無論是金籙、玉籙和黃籙齋儀,或者大型醮會,都要舉行此儀。通過上表,道士將書寫信衆祈願的表文送達天庭,祭告上蒼。上表科儀一般由三部分組成,第一部分爲啓壇,第二部分爲請聖,第三部分爲拜表。此儀式規模宏大,程式繁富,其中穿插各種音樂,令人目不暇接。

二、南清宮、下水船

《南清宮》是一首器樂曲,是青羊宮早壇功課的開壇序曲,也是道教法事活動中的過場音樂。其樂聞之仿佛天樂盈空,由遠及近;品之宛如月華披灑,自上而下。其音節之鏗鏘,氣度之從容,神韻之聚發,自是非凡。

《下水船》是一首贊詞,乃道教晚課和濟幽法事的必用曲,展現了太乙救苦天尊乘著九頭之獅子,憑空而下,揮灑甘露,遍濟幽冥,化無邊之蓮花,作接引之舟航,以拯救受苦衆生。

三、青城雅韻──“祈福迎祥”

此節目擷取自道教“祈福迎祥”科儀的經韻片斷。“祈福迎祥”是道教科儀中慶祝祖師聖誕和道教節日的科儀,通過唱誦、贊誦、吟誦、回向等內容,表達信徒對神靈的崇拜、贊誦之情。

四、二泉映月

《二泉映月》是一首聞名於世的華人經典作品,曲作者華彥鈞(阿炳)是當年江蘇無錫雷尊殿遠近聞名的當家道士,因此,說《二泉映月》是一首道人創作的道曲實乃名正言順。今天,由來自姑蘇道樂團的道長演奏這首道人創作的道曲,可謂神形兼備且具有代表性,尤其是用蘇南道教特有的樂器──提琴來演奏這首道曲,別有一番神韻。

五、天師府韻曲演奏

三皈依  源於靈寶濟煉科儀,平實而莊嚴,此曲主要表達孤魂皈依道經師三寶,期盼早日超升的意願。

安龍奠土  即安鎮五方龍神,以求五方神靈護壇建醮或保佑房舍吉利。用於開壇建醮或房屋奠基。此曲與《五方安鎮》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五方安鎮  即安鎮五方龍神,歡快中不失莊嚴,體現一種威嚴的氣勢,以求五方神靈護壇建醮及保佑善男信女平安賜福。

四景  用於超度孤魂的靈寶濟煉中,以求孤魂一年四季去除邪惡,早早超升。其聲低沈而悲哀,催人淚下。

乙字大開門  運用於迎請諸神降臨、祈求平安降福等科儀中的曲牌。

太極贊  系龍虎山道教科儀中常用的步虛詞,一般在法師踏罡步鬥,上達仙境迎神護佑的開壇科儀中使用。表達道人上求天地洪恩,下保男女康泰,求神攝魔屏穢的心願。

六、臺灣道樂團節目1

七、武當仙樂神功(之一)

以音樂伴奏,表演武當功夫。武當道樂傳承了明朝皇家神樂署的宮廷音樂,氣勢宏大,莊嚴肅穆。武當功夫以內家拳爲主,兼練各種兵器,動靜結合,內外俱備,集養生與技擊爲一體。

道教養生功  道教重視生命的價值,道門中人擅長養生功法是人所周知的。武當山歷代高真輩出,流傳下來的養生功法,具有強身健體、淨化心靈、使人形神俱妙之實效。

徒手對練  徒手對練是所有對練之基礎和精華。它忽虛忽實,虛中有實,實中有虛,要求險而驚,快而狠,處處封喉,步步逼人,險中又險。

追魂槍  武當派的追魂槍上架下壓,前刺後軋,身不離槍,槍不離身,如遊龍戲水,似玉女穿梭,忽隱忽現,攻防天衣無縫。

太極劍  武當太極劍由張三豐祖師所創,講究以氣運身,身劍相隨,以劍帶人,人劍合一,其剛如氣貫山河,其柔如行雲流水,其快似流星趕月,其輕似撲鼠靈貓,集武術與養生爲一體。

集體伏虎拳  又名降龍伏虎拳,是武當山習武道人增長功力的拳種之一。以手法爲主,腳法爲輔,主要練習方法有帶手、沖拳、反腳、三連手等,動作剛中有柔,柔中有剛,勢勢逼人,不僅有強身健體之效,更有防身禦敵之用。

雙鞭  又稱“竹節雙鞭”,使用時雙手各持一把。以圓形運動爲主,借助手臂的搖動和身體各部位的轉帶來增加動力和改變圓心及方向。其技法主要有摔、點、截、擋、盤掃等。平日能纏於腰間,便於攜帶。用時抖手而開,左右橫發,前後翻飛,收發自如。

八、長生酒、開壇符

《長生酒》: 每逢祖師聖誕,宮觀都要舉行科儀進行慶祝,而每次的“慶壽科儀”都有“獻酒”儀,《長生酒》就是用於科儀中高功獻酒時的曲牌。樂曲輕快明朗,高功隨著歡快的旋律,踏著輕盈的步伐呈獻酒醴,人稱“香花燈果供諸天,慶壽筵開建法壇,祝禱群真萬年壽,長生酒醴滿供壇……”

《開壇符》是川西道教地方色彩較濃的“廣成韻”中的一首曲目,用於道教齋醮法事《開壇啓師》科儀,書中有雲﹕今辰啓建法筳開,迎請高真降駕來,雲擁旌幢離玉闕,風吹仙旆下瑤階。高功法師登壇振尺宣符,經師們吟唱著符誥,祈求天尊降臨經筵,賜福於衆生。

九、百花園

《百花園》爲蘇州道教音樂的代表曲目,全曲由各種花名曲牌組成樂曲,描繪了春光明媚,百花爭豔的情景。

十、青城雅韻──“朝真拜鬥解厄”

此節目擷取自道教“朝真禮鬥”、“拜鬥解厄”科儀之經韻片段。通過唱誦、贊誦、吟誦等內容,禮贊鬥姆無量功德,祈禱鬥姆福佑衆生,爲信衆消災解厄,增福延齡。

十一、臺灣道樂團節目2

十二、武當仙樂神功(之二)

以音樂伴奏,表演武當功夫。武當道樂傳承了明朝皇家神樂署的宮廷音樂,氣勢宏大,莊嚴肅穆。武當功夫以內家拳爲主,兼練各種兵器,動靜結合,內外俱備,集養生與技擊爲一體。

逍遙掌  相傳爲張三豐真人所創。其技法突出分筋錯骨、抓筋拿脈、點穴、擒撲之術。同時體現了道家逍遙、灑脫、自然隨順的特點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的意境,貫穿於整套拳法之中。其風格靜如石沈大海,動似群鶴飛舞。

玄武拳  又稱兩儀拳。此拳或快或慢,或剛或柔,陰陽各見所長,故曰“兩儀拳”。此拳用來練習手、眼、身、步法及混元勁,是太極門中必練的長拳。其風格是:快慢相兼,剛柔相濟,有行如龍、坐如虎、閃如電、發如雷的武術特點。

玄門劍與雙劍  在武林中,武當派以劍術精妙而弛譽。相傳三豐祖師得全真大法,以武演道,明劍理,盡劍性,人劍合一,一擊之間,恍若輕風不見劍,萬變之中,但見劍,不見人。玄門劍與雙劍是武當劍法之一,以劈、掛、撩、刺、點、挑等爲主,劍隨身走,以身帶劍,快慢相間,剛柔相含。

拂塵  拂塵在道門中有超凡脫俗、拂去塵緣之意,是道人隨身攜帶之物,也可用作軟兵器。拂塵的動作以劈、纏、拉、攔、掃爲主,既有刀、劍的特點,又有鞭、鏢之風格,最能體現以柔克剛、四兩撥千斤之武當功夫神韻。揮灑起來有風卷大地之勢,亦有飄飄欲仙之感。

軟、硬氣功  武當氣功可分爲軟、硬兩種。軟功,以靜制動,以柔克剛,功之純者,無往不勝;硬功,內外兼修,陰陽並重,招式簡樸,功效神速。

八仙棍、醉棍  八仙棍形似八仙神態,勢如遊龍戲珠。醉棍是形醉意不醉,步醉心不醉,棍式似醉非醉,靈活多變,常出人意料,攻人不備。

集體太極拳  武當山是太極拳發源地。此拳是張三豐祖師結合吐納導引術,吸收各家拳法、丹經道法而創,其特點是以氣運身,以意導引,氣沈丹田,心靜體松,以靜制動,以柔克剛。其動作之柔和、舒緩、輕靈,宛如流動的音樂,優美的山水畫。

十三、將軍令

全曲以吹打爲主,採用了堂鼓、嗩呐、鑼、笛、笙、長尖、號筒等民族樂器,曲調雄壯,節奏歡快,氣氛熱烈,在道教齋醮法事中象徵著聲勢磅礴的召神遣將、劍拔弩張的鎮壓邪魔的威嚴情景。

十四、海峽兩岸參演團體全體樂誦《道德經》或合唱三寶贊

《道德經》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、道家學派創始人、道教所尊奉的道祖老子的不朽名著。《道德經》文約義豐,富有詩韻,讀來朗朗上口。將經文譜以樂曲,集體唱頌,更增加了其感染力。讓人在優雅的旋律中,體會到經文的意味深長。

 

三寶贊:道教奉道、經、師爲三寶。《皇經集注》說:道爲三教之宗,萬有之祖;經爲度世津梁;師爲人天眼目。”《三寶贊》是道教科儀的傳統曲目,主要內容是用唱詞頌贊三寶,其聲高亢深沉,重在表現道教徒皈依道、經、師三寶的虔誠之心。傳度、開光、禮懺等科儀中經常採用此曲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