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dex.gif (3505 bytes)

蓬萊仙韻頌太平

海峽兩岸道教音樂會

(中國道教協會授權發表)

道教音樂簡介

道教音樂,簡稱“道樂”,又稱“齋醮音樂”、“法事音樂”、“道場音樂”,是配合道場各種科儀活動所使用的音樂。它通過音樂的旋律和節奏來表達神仙境界的神奇美妙,烘托、渲染宗教氣氛,增強信徒對神仙世界的嚮往和對神仙的崇敬感恩之情。

道樂雖然是在宗教場合中運用的音樂,但由於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,因此,道樂具有傳統的特色和濃鬱的民族風格,對生長於傳統文化環境中的國人來說,道樂其實並不生疏,只是我們還沒有充分地瞭解它,認識它,一旦我們接觸道樂,我們會有一種親切、自然的感覺。

道教於東漢末年創立時,即繼承了上古“巫以歌舞降神”的傳統,將音樂運用在宗教活動中。南北朝時期,經過寇謙之對科儀的改革創新和陸修靜對科儀的整理增訂,道教音樂由原始零散走向系統規範。唐代是道教音樂發展的鼎盛時期之一。唐高宗曾令樂工製作道調。唐玄宗不但令道士、大臣進獻道曲,還親自撰作和教授道樂。唐代道樂不僅採納了大量的宮廷音樂和民間曲調,而且還吸收了西域音樂的許多成分。宋代是道樂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時期,出現了現存最早的一部道樂譜集《玉音法事》。至明成祖時,又敕令編撰了《大明禦制玄教樂章》,共載道曲14首。從整體來看,道教音樂在明代已基本定型。

道教音樂包括聲樂和器樂兩大部分。聲樂主要是將經文配上曲調進行演唱,稱爲韻腔,這是道教音樂的主體。聲樂有獨唱、齊唱、散板式吟唱、念白等形式,有“贊”、“頌”、“引”、“偈”、“步虛”等格式,演唱時有時還加入禹步、踏罡步鬥等舞蹈步伐和佇列變化。器樂常用於法事的開頭、結尾、唱曲的過門以及禹步等場合。早期僅用鍾、磬等打擊樂器。唐代起,增加吹管樂器。此後,逐漸加入彈撥、弓絃樂器。聲樂和器樂的組合,按法事的不同而變化。

道教音樂傳統上大致分爲正一和全真兩類。正一道重科儀,音樂雄渾熱鬧,同時吸收了較多的江南民間音樂,地方色彩較爲濃鬱,如這次赴台表演的龍虎山天師府、蘇州玄妙觀的道樂就具有這些特點;全真道重清修,音樂淡雅莊重,各地之全真道樂風格大體統一,通用於十方叢林,故有十方韻之稱,本次音樂匯演,來自四川青城山、青羊宮以及湖北武當山的道樂團將爲我們展示全真道樂的神韻。全真道樂除“十方韻”外,還有只限於某一地區流行的“地方韻”,其中有北京韻、東北韻、嶗山韻、廣成韻、溫州韻等。

道教音樂旋律古雅,內容豐富,有讚美神仙的頌歌,渲染仙境的華章,有召神遣將的磅礴之聲,有鎮煞驅邪的莊嚴之曲,有祈願吉祥的喜慶之樂,還有煉養清修的恬靜旋律。在樂聲中將神仙意境呈現人間,把人間感情融入神仙境界之中。

道教音樂具有三大特色:第一,道教音樂是齋醮科儀中所使用的音樂,有顯著的宗教色彩;第二,道教音樂源遠流長,歷史悠久,在其發展過程中頗多吸收有古代宮廷音樂的韻調;第三,道教廣泛傳播於民間,各地道教音樂與當地的地方音樂有長期的交融,因此,道教音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間傳統音樂與地方性音樂的特色。

道樂的上述三大特點,不僅能滿足民衆不同角度的欣賞需求,領略古樸純真的清風雅韻,而且聽道樂還有養生的功效,利益身心健康,令人心曠神怡、悠然恬靜、順氣凝神,這是世俗音樂所無法替代和比擬的。

聽仙樂,悟仙道,於琳琅振響之中,讓您體驗一番“此曲只應天上有,人間能得幾回聞”的仙家趣味。